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、

台北歌德學院協辦的「形‧動─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」,

展出來自超過15個國家共147部的國際文字影像作品,

並特別邀請12件臺灣藝術家作品共同展出。

本展由德國卡爾斯魯爾ZKM藝術與媒體技術中心發想及製作,

由克莉斯汀‧史登澤博士(Dr. Christine Stenzer)與

松科‧澤勒博士(Dr. Soenke Zehle)策展,並已在德國ZKM中心、

英國FACT藝術與創意科技中心及立陶宛維爾紐斯國家美術館等地展出。

展出作品及策展議題不僅脈絡性地回顧文字與媒體之發展、

訊息傳遞與溝通方式的轉變,同時也探討新科技與文字間的互為影響,

與未來文化的發展趨勢。展出作品的創作年代從1897年迄今,橫跨超越一世紀,

包含無聲電影、動畫、長片,到字卡片段、廣告、音樂錄影帶、電腦場景展示、

錄像藝術等,類型十分多元,亦是臺灣首次引介聚焦於文字與動態影像的國際性大展。

 

本展以數量龐大的動態影像作品來詮釋策展概念,

並囊括許多電影史上重要導演作品經典片段,

包含德國表現主義大師羅伯特‧威恩(Robert Wiene)《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》

(1920)與弗里茨‧朗(Fritz Lang)的《賭徒馬布斯博士》(1922);

以使用大量蒙太奇手法而知名的蘇聯導演謝爾蓋‧艾森斯坦

(Sergej M. Eisenstein)的第一部電影《罷工》(1925),

以及現代主義健將馬塞爾‧杜象(Marcel Duchamp)的《貧血電影》(1924/1926)等,

另外也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好萊塢電影如《亂世佳人》、《異形》、

《駭客任務:重裝上陣》等等,擷取影片中的文字動態運用片段,

讓觀眾在欣賞展覽的過程中,了解文字、影像、書寫與閱讀之間的轉換關係。

 

在國際作品之外,國美館也呼應策展脈絡,特別邀請12件臺灣作品共同展出。

透過臺灣的文字影像作品,除顯現漢字在世界文字中的特殊性與藝術性,

亦展現新世代對於網路語言及文字的動態化運用,

指出網路時代中圖像與文字的緊密結合特色,顯影文字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,

正隨著時代變化產生不同的意義。

本次參展臺灣藝術家包含林書民、黃心健、周育正、李文政、蔡佳葳、吳梓寧、

陳依純、劉邦耀、簡冠庭,並邀請由漢光基金會授權的兩部漢字動畫影片展出。

12件臺灣作品依其特質納入策展脈絡子題,如具象詩、音樂錄影帶、

錄像藝術、敘事動畫等,藉以對照東西方文化與文字影像創作上的異同性,

並將本展議題再延伸至文字與新科技之間的依存關係,

亦是本展在臺灣與其他地區展出時的最大不同之處。

 

「形‧動─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」為讓觀眾可以在國美館的空間中逐一探索

這些重要文字影像檔案,依策展概念及影像發展歷史脈絡分為16個子題,

以多樣的呈現方式(從單一銀幕到電影式投影及互動多銀幕裝置)展出159件作品,

促成不同的空間感受與作品美學呈現上的對話。而為深入探討文字、

動態影像與科技在人類文明與藝術創作上所發揮的影響力,

國美館也將在3月22日辦理「形‧動─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」座談會,

邀請本展策展人克莉斯汀‧史登澤博士及國內外學者與藝術家,

包含托馬斯・贊德嘉科莫・德・比爾(Thomas Zandegiacomo Del Bel)、

佛洛里安‧克勞特克瑞馬(Dr. Florian Krautkrämer)、

歐塔爾‧歐爾瑪斯塔特(Ottar Ormstad)、林志明、黃心健等,

從視覺/影像美學理論、文字創作、字形特性及運用等層面,

探討文字與動態影像之關係。展覽內容及座談會精彩可期,歡迎觀眾蒞臨參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