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!往音樂裡面跳進來!Let's do it!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、

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愛爾蘭科學藝廊合作推出「生物律動:

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」特展,1日在大坑國小學童的非洲鼓聲中拉開序幕,

整合藝術、科學與科技,展出西班牙、日本、義大利等地藝術家以音樂為主題

所創作的互動式展示或裝置藝術,引領觀眾用身體感受音樂。

為了鼓勵觀眾踴躍參觀,科博館推出百元門票,

憑科博館「鼎立三十特展」門票等票根,可享8折優惠!

展期自7月1日(三)至12月1日(二),

展覽期間更安排知名舞蹈家許芳宜小姐等名人講座,歡迎踴躍參與!

   

 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「科學藝廊」

(Science Gallery)跨國交流,結合音樂、聲音藝術與科學教育的互動展品,

發展互動展示和裝置藝術,讓觀眾有機會用自己的身體體驗音樂。

站在展品之一英國藝術家所創作的「音波床」邊,就能聽到它的音樂,

進去躺在床上,可以感受床墊下的低音喇叭傳送出來的振動,從腳趾頭到腿、

穿過您的背、到達肩膀再到頭,好像全身浸泡在一個滿溢聲音的池子裡。

 

科博館館長孫維新表示,音樂和節奏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,

他曾經欣賞過一部令人感動的短片:有一個年輕人在肯亞Nairobi街頭

看到一群人表演敲鼓和打擊,受到感染,衝回家把自己的鼓找出來,

但發現已經破掉,等到千辛萬苦修好後再回到街上,已經是晚上,

街上空無一人,此時,他決定自己一個人表演、自得其樂。

我們的身體對音樂及節奏的渴望和反應是可以被喚醒的,

科博館在暑假第一天推出生物律動特展,就是希望讓大家「住在身體裡的音樂家」

能被喚醒,放下你的矜持,讓音樂和節奏告訴你,這個世界是多麼美好!

 

 展覽自臺北移師臺中,科博館為了突顯自然科學的特色,並回應「生物」主題,

特別增加脊椎動物聽覺結構的演化、昆蟲的發聲結構、聲音的物理性質

和以影像呈現音樂與情緒變化等展示內容,一方面加強民眾科學方面的知識,

也更完整呈現音樂與生物之間的關係。例如聽覺系統的演化是利用鱷魚和豬的頭骨,

認識爬行動物的下顎骨如何演化為哺乳動物中耳的聽骨,

了解生物聽覺系統的演化過程。另外,海豚的頭骨則是讓大家認識回聲定位。

當哺乳類的鯨豚重新回到水中生活,聲音的傳導媒介主要是水而非空氣時,

牠們接收聲音的挑戰和陸地上的動物又不一樣了。

所以會利用海豚的頭骨說明鯨豚發聲和回聲定位的構造。

還有蟋蟀和蟬的放大模型,讓觀眾了解昆蟲發聲的構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