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的天空非常熱鬧,除了有天王星合月、木星合月、土星合月、火星合月,

以及兩場流星雨,今年唯一一次肉眼可見的「月全食」,於10月8日登場,

天文愛好者在這個月份將不寂寞。

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內政部營建署臺中都會公園管理站、臺中市天文學會合作,

於10月8日下午17:30於科博館西屯路入口廣場,

辦理「月全食-月亮跑進地球影子裡」觀測活動,

許多對天文有興趣的民眾都爭相踴躍參與。

今年10月8日(週三)臺灣地區可見月全食(月出帶食)現象,

這一次的月全食初虧(月球在地球半影區開始進入地球本影區)

發生於10月8日下午17:15左右,可是這時候月球還在地平線下,

要到17:31左右(臺中/不同地方會略有不同)月球才會從地平線上升,

這種現象稱為「月出帶食」。

接著食既(月球完全進入地球本影區)發生於18:25,這時候月球在天空仰角11.7度;

食甚(月食最大食分)則發生於18:55,月球仰角約18.3度;

生光(月球開始從地球本影區脫離)發生於19:25,月球仰角約25.0度;

復圓(月球完全脫離地球本影區)發生於20:35 左右,月球仰角約40.3度;

半影食終(月球完全脫離地球半影區)發生於21:35 左右,月球仰角約53.0度;

各地依據地面狀況與天空狀況不同,可見月全食的時間與階段自然不同。

今年4月15日也曾經發生月全食,但台灣地區僅能看見約20分鐘的「月出帶食」,

並無法看見完全的月全食全程景觀,而今年10月8日的月全食,台灣幾乎可看見全程。

月全食發生時並非完全看不見月亮,月面會反射經過地球大氣折射後的紅光,

因此看到的月亮是呈現紅銅色的。

一般來說,每年會發生約2到5 次的月食現象,大部分會是月全食、

偏食或半影月食交相出現。如果2年內連續出現4次月全食,

國外稱之為「Tetrad」(中文翻譯為「四個或四個一組」),國內並未有特別的形容詞。

今年4月15日及10月8日出現月全食現象,

由於明年4月4日及9月28日的月食剛好也是月全食,

正好符合這種2年內連續出現4次月全食的現象,姑且稱之為「連續4次月全食」,

過去500年中這種連續4次月全食僅發生過3次,錯過這次得要再等18年,

根據推算這個世紀將出現8次,而下次再出現得等到2032、2033年。

雖然這種現象在國外引發討論,但這並非特殊狀況,僅屬於天文上的巧合而已。

為了普及天文教育的推廣,服務中部地區民眾,

科博館與營建署臺中都會公園管理站、臺中市天文學會合作,

於10月8日當天透過解說介紹及天文望遠鏡觀測等方式,

分別在科博館西屯路入口廣場與都會公園園區大門入口

舉辦這次月全食相關活動提供民眾認識、觀察與體驗這次難得一見的天文奇觀。

活動內容包括:

(一)科博館「日月食成因與10月8日月全食的歷程」解說。

(二)科博館「月全食實況投影」。

(三)科博館「月全食望遠鏡觀察」。

(四)臺中都會公園「專題演講」。

(五)臺中都會公園「月全食望遠鏡觀測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