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紀初的現代藝術畫派百花齊放,瑪莉.羅蘭珊(Marie Laurencin, 1883-1956)

是少數於巴黎藝壇的女性藝術家,與畢卡索、布拉克等大師平起平坐。

在群雄樹立風格的男性世界中,瑪莉.羅蘭珊不隨之起舞,回歸內在的安靜,

成為優雅品味的化身。展現她的畫作高雅的色彩魔法,常以稀釋的油彩調色,

如水彩、粉彩甚至水墨畫一般,色階豐富,朦朧優雅,也擅於掌握女性柔美的風格,

使她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師級女性藝術家,

被譽為「在野獸派和立體派中被夾擊的牝鹿」。

羅蘭珊成為近年女性議題研究的熱點, 柔美畫風則廣受大眾喜愛,

對美術工藝、流行時尚設計影響深遠。

 

  展覽訂於103年11月1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登場,

本次展出瑪莉.羅蘭珊100件作品,

包括70幅油畫、10件版畫與20件紙上作品,刻畫羅蘭珊傳奇的一生。

展品來自日本「東京瑪莉羅蘭珊美術館」,

此批畫作在法國馬摩丹美術館展出曾轟動一時。

本次展出作品將瑪莉.羅蘭珊一生分四個時期,

包括:「美好年代」、「流亡時期」、

「瘋狂年代」與「璀璨晚年」,以下分別述之:

一、美好年代(1904-1914):1904年,21歲的瑪莉.羅蘭珊進入安貝爾藝術學院,

認識大名鼎鼎的喬治.布拉克,並透過布拉克引薦,

進入畢卡索等藝術家所成立的「洗衣船」藝術圈,

與世界頂級年輕藝術家共同創作。這段期間,她與大詩人阿波里內爾相戀,

羅蘭珊從「阿波里內爾的謬思」、「畢卡索周邊的藝術家們」,

漸漸樹立自我風格。

二、流亡時期(1915-1921):1914年6月與德國男爵結婚,

命運造化,蜜月期間德法戰爭,因國籍問題流亡七年,

婚後兩人感情不睦,於1921年離婚。

三、瘋狂年代(1922-1939):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,

法國稱為「瘋    狂年代」。瑪莉.羅蘭珊重返巴黎,

並跨界幫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舞台與服裝,

以在女同性戀家庭發生的故事「牝鹿」(Les Biches)為劇碼,

開幕當天包括畫家米羅、作家紀德與時尚名人香奈兒等齊聚,

大獲成功,讓羅蘭珊贏得「巴黎畫派的牝鹿」之稱。

四、璀璨晚年(1935-1956):羅蘭珊後期畫作,色彩鮮豔度增加,

輪廓模糊,女子    體態漸為豐潤。經歷二次世界大戰,

歷經逃亡,卻不減作品唯美優雅,呈現典型法國女子的品味風範。